如翼視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頁>如翼視點>文章內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痞子天才成功記—畢加索(上集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表時間:2021-08-24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直以來,【大師列傳】集中于講述設計領域人物為主,但凡事總得有例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假設現代藝術要選出三個人物,今天的主人公必在其中,如果只能選出一個,那就是他。 他就是畢加索,被譽為立體主義藝術創立者,迄今為止是全球第一個活著看到自己作品進入盧浮宮的人,對比大多數藝術家活得輝煌之至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加索的一些創作手段其實直接影響了現代設計,比方我們在 【現代設計簡史】 里談過蘇聯“構成主義”,里面的代表人物塔特林就曾在巴黎拜訪畢加索,從他那里學習到拼貼手法,應用于構成主義的設計當中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時候他甚至希望成為畢加索助理,但遭到婉拒,傷心回到蘇聯,創造出一種類似三維拼貼與繪畫結合的概念,而構成主義后來則影響了包豪斯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塔特林及其作品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今天畢加索作為“特邀嘉賓”做客【大師列傳】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藝術與設計在某些語境中其實并不分家,自古以來大部分藝術品是先作為裝飾功能而出現的,比如建筑中的雕塑,室內壁畫,花瓶上的紋樣符號等。 關于畢加索的故事紛繁蕪雜,有些也是以訛傳訛,諸多其實也是寫作者的杜撰。 比方隨著史太濃文章發布,在網上我看到不少人在洗史太濃的稿,所以如果我在文章中故意加那么一點不存在的事情,被不同人洗著洗著,一定會流傳下來。 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畢加索,有些事情,不必盡信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神童一名 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加索1881年生于西班牙馬拉加市(Málaga),原名很長很長,原因與其家庭宗教信仰相關,為表敬意堆疊了一大串作為圣徒的親人名字,足足五十多個字,我們后面都簡稱畢加索即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小時候的畢加索與妹妹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加索父親本身就是一名畫家,擅長畫大自然中的鳥獸主題,曾做到當地美術館館長,所以一開始就有意培養兒子修習繪畫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畢加索父親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畢加索年僅7歲時候,在父親指導下開始練習素描及油畫,父親的訓練方式非常傳統,就是素描石膏像及臨摹過去大師的作品。 這種方式最初來自法國藝術學院,就是所謂“學院派”的來源,當前還主流沿用這種方式教授美術的國家是中國。 小時候的畢加索非常頑皮,甚至有點痞,喜歡跟老家的小流氓混在一起,對學業不太感興趣,唯獨繪畫能讓其安靜下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聞學畫到13歲時候,父親仔細觀察畢加索的素描筆法,就感覺兒子超過了他,如果放到如今,就是神童的跡象,要上新聞的。 父親大吃一驚之余,決定自己不再畫畫,一心培養畢加索,但自己的水平已經無法讓兒子進一步突破,于是轉而送到巴塞羅那(Barcelona)美術學校,并且說服學校讓畢加索參加跳級考試,類似從初中直接跳去大學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少年畢加索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童畢加索在考試時候不負眾望,僅用一個星期完成了其它比自己大的學生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考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,畢加索畫得又快又好,獲得評審委員會極度肯定,破格錄取。 但天才總不能用大眾化方式培養,畢加索在學校不但無法規規矩矩上課,也無法接受父親給予自己作品的點評,父子之間矛盾漸深,居然停止上學,轉為自修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式就是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看優秀作品,進行臨摹與創作。 這個時期畢加索的作品有著濃厚的“現實主義”風格,關于這種風格的來源及特點詳見史太濃【風格列傳】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畢加索15歲作品《第一次圣餐》)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史太濃也畫畫,感覺繪畫跟設計一樣,掌握表達技能后需要一段時間轉為“練眼”,就是眼界與思想的培養,有了眼界又再練手,如此反復循壞,能比他人更有效提升。 在畢加索19歲的時候,他叔叔看不過眼,跟其父親商量,覺得這孩子如果在西班牙這樣下去會浪費及埋沒天賦,所以決定一起湊合一筆錢,讓畢加索去法國巴黎發展。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青年畢加索)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信那里的土壤會更適合他,而且也可以緩和一下父子之間的矛盾,讓畢加索體驗一下獨立生活,混一混圈子。 但這次巴黎之旅并不順利,讓畢加索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大的打擊。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潦倒漢的藍色時期 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0年畢加索正式去到巴黎,他善于認識朋友,很快認識了一名叫雅各的記者,在他的幫助下學習法文。 剛剛到巴黎的畢加索人生地不熟,在經濟很快變得窘迫,與雅各合租了一所簡陋狹小的房子,只有一張床,經過商量,兩人的工作時間錯開,白天畢加索睡,晚上畫畫,而雅各則晚上睡,白天采訪。 那時候毫無名氣的畢加索也無法靠繪畫謀生,在天氣極為寒冷的時候甚至還需要燒掉自己的畫來取暖,所以難怪一生多產的他在1900年留存作品極少。 其中留存下來有一張叫《格洛蒂磨坊》的畫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《格洛蒂磨坊》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張畫記錄了當時巴黎燈紅酒綠的生活場景,每到晚上有閑暇的有錢人就會相約喝酒聚會跳舞,一片繁華歡樂,我們看到畫中的風格有一點印象派筆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加索一生風格多變,但最厲害的是他善于在流行風格中找到抓手,攝取過來形成自己的氣質。 所以也有人說畢加索是一名藝術圈的投機分子,這一點我們后面再聊,但起碼他更像一名痞子,晚上不想睡覺,白天不想起床,喜歡泡吧與泡妞。 不久之后他認識了一位叫索樂的朋友,并在其介紹下,在《青年藝術》雜志找到一份繪制插圖的工作,內容多數是一些反映窮人生活的漫畫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份畫作在1901年3月出版,那時候他正式開始在畫作上署名“Picasso”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畢加索與友人在巴黎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這份工作并未解決畢加索的經濟問題,僅僅可以糊口,畢加索的日子還是經常入不敷出,畫也賣不出去,這段日子持續了不短的時間,屬于畢加索人生一個低潮期。 這個時期還發生了一件悲劇,就是他極要好的一位朋友自殺,朋友叫吉馬斯,自殺原因是他非常愛慕的一名女孩竟然愛上好友畢加索,在一次當面求愛未遂的過程中,他拔出手槍給自己太陽穴來了一槍。 這事情讓畢加索備受打擊,深度影響了他的創作,在1901年到1904年期間,他都喜歡只以憂郁的藍綠色系創作,只在一些很小的局部用點暖色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且繪畫主題集中于社會邊緣人物,比如妓女、乞丐、窮人、街頭藝人、賭徒、酗酒的人等,構成了畢加索著名的“藍色時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畢加索1903年作品《老吉他手》)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有好一部分的主題都在紀念好友吉馬斯,比如《死去的吉馬斯》,這幅畫運用了梵高那種筆觸,是對梵高一些自像畫的模仿,那時候梵高在歐洲藝術界已經受到關注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《死去的吉馬斯》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再次印證畢加索能快速容納并施展風格的能力。 還有另一張《為吉馬斯招魂》(Evocation.the burial of Casagemas),畫中人物都沒有神情五官,我們卻能通過姿態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悲傷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《為吉馬斯招魂》)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藍色時期的畫史太濃大部分看過,其中比較喜歡的是《酒吧里的兩個女人》(Two Women in a Bar),對比其它陰郁得有點讓人窒息的畫,這個作品通過背面描繪保留了一些余地。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《酒吧里的兩個女人》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畫中兩名女子我們不清楚年齡,不清楚相互關系,但可以看出兩人情緒低落,彼此像處在交談后的沉思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右手邊的女子應該先到,喝了一些葡萄酒,左邊似乎年輕一些的女子隨后趕到,似乎更像安慰者的角色,兩人一直坐到天亮,問題似乎仍舊沒有妥善解決方案。 大家在看歷史上一些畫作,可以像史太濃這樣自己想象一點故事,會發現非常有趣,用一種感性觸發的直覺解讀,對與不對并不重要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像之前說的,關于畫作的描述除了作者本人,其它我一概不相信。 甚至有時候作者本人也是胡說八道,比如畢加索后來成名被問到為何這個時期的畫作都是藍色調,他的回應是:當時藍色的顏料比較多。 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渣男的玫瑰時期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畢加索天生是多情種,一生之中婚姻只有兩次,但情人無數,見一個愛一個,而且永遠熱愛17-25歲之間的女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算后來已經60多歲也是如此,一腳踏多船是家常便飯,他自己對于這方面的事實也是毫不諱言,江湖人稱:渣男。 在畢加索持續畫了大致4年哀傷的藍色調繪畫之后,1904年他戀愛了,對象是巴黎一名漂亮模特兒,名字叫菲爾蘭德(FernandeOlivier)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(菲爾蘭德【左】與畢加索【中】)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墮入情網后的畢加索得以從失去友人的傷痛中走出來,畫風也隨之一變,開始采用暖色調,多數為各種暖粉色,粉色在法語中跟玫瑰是一樣的,所以被歷史稱作“玫瑰時期”。 這個時期持續兩年左右,繪畫經常出現馬戲團表演、小丑或者一些滑稽角色主題,藝術來源生活,肯定是跟菲爾蘭德約會時候經??瘩R戲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時候電影還處于探索性階段,大家拍拖戀愛的主要活動要么是野餐要么就是看馬戲團,當然巴黎還流行采蘑菇這種活動,當時史太濃到巴黎就參與過。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畢加索玫瑰時期作品)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畢加索玫瑰時期作品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畢加索玫瑰時期作品)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個時期出了一張名畫,后來賣得很貴,但貴的原因也比較復雜,夾集了一個現代愛情故事,但跟作者畢加索本人無關,是收藏家與買家的故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致是兩人因畫定情,然后戰爭失散,最后因畫相聚,十分唯美,大家感興趣可以網上檢索,能找到一堆。 這畫叫《拿著煙斗的男孩》(Gar?onà la pipe),創作時期為1905年,當時畢加索24歲,風華正茂,如沐春風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《拿著煙斗的男孩》)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個人認為畫作最吸引人的是男孩神情,這種痞痞的神態有點不屑一顧,活像少年時候的畢加索,頭上別致的花環讓他陽光之余呈現出一種媚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種媚態是矛盾的,在畫面中卻又顯得和諧,如同背景中的粉橙色調與男孩身上的沉穩的土藍色,在對比中獲取平衡。 畫中男孩據說當時住在畢加索蒙馬特區的畫室附近,經常會去看畢加索畫畫,所以某次就當了其模特,然后就有了這張畫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住在蒙馬特時期的畢加索與菲爾蘭德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畢加索玫瑰時期的畫作就能感覺到人物好像已經在變形,例如《拿著煙斗的男孩》其實腿部透視是不對的,按畢加索寫實主義的功底,這更像一種故意為之。 接下來,畢加索馬上就迎來自己繪畫風格的徹底蛻變,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 我們下回一起來分解!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啊视频爱久,激情亚洲丁香久久香,精品九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站,高清特级视频